2018年5月15日是第23个国际家庭日,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,隆重表彰1000户全国五好家庭,我校MBA2015级学生杨昌洪家庭获此殊荣。

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杨昌洪,经历过山区里孩子们上学的艰难,看到过渴求知识的眼睛,目睹过穷苦孩子大学梦的破碎,有的闲散在社会成为了“问题少年”,他立志要建立一所属于这些孩子的爱心学校。

没有校址他就租房子,没有桌椅板凳他就把抬来的石头洗干净后,面用油漆写上办学理念,大的石头做石桌,小的拿来做课椅。没有学生,杨昌洪就准备好干粮,到各乡镇走村串户,招收成绩差、行为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坏的孩子,他也因此经常被一些中学校长称为“收破烂的人”。招来了学校不要,家长没法教的“问题学生”,刚入学时他们根本受不了学校的纪律,犯规、惹事,后来干脆闹着退学。对老师的批评、教育、处罚,他们从厌烦、抵触发展到对抗!,捧着这些“烫手山芋”,杨昌洪义无反顾开始了他“爱的耕耘”,平等对待每位同学,多次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,挖掘他闪光面,肯定他的优点,主动邀请学生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,让“问题学生”感受到平等、尊重、温暖、和成就感。他们开始主动要求上学,尝试着用遵守最讨厌的纪律,学着融合到群体中去建设自己学校,慢慢的变成父母和他人眼中的好学生。办学十四年来共培养学生3800余名,转化“问题”学生1000余名。

杨昌洪办建学校的无所畏惧,来源于他有一个团结、温暖、诚信的家庭在支持他。办学之初,家里把仅有的猪牛羊全部卖掉,母亲也省了治病的钱,从山寨步行六个小时到县城,给他送去包裹了几层的洗衣粉袋子的经费,为了学校的发展,他把自己结婚的钱,全部投了进去,当时还是未婚妻的彭先兰从未说个一个不字。一家人为了支持他的事业,陪着他六次迁徙,一起住进山间废弃的厂房共度难关,在最困难的时候,4岁的女儿把邻居给她买糖的2元钱递到杨昌洪的手中说:“爸爸,我这里有钱,你拿去办学校吧”。为了让杨昌洪专心给学生上课,他的妻子彭先兰主动担负起了孝敬老人的义务,由于老人患有严重的颈椎病,每天早晚都会为老人按摩、洗脚,做老人喜欢吃的食物。在他们度过难关后,夫妻俩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,经常关爱留守儿童和帮助孤寡老人,用自己的行动为子女树立了榜样,共同建造了一个温馨、和谐、向上的五好家庭。

十多年里,他一边花尽积蓄为“闲散少年”办学校,一边照顾子女孝敬老人,还要做300多个“问题少年”的大家长,他们尊老爱幼、热心助人,与邻和睦,默默奉献,得到社会好评。现在杨昌洪一家又积极参与到扶贫攻坚,报效桑梓的行动中,自觉成为贵州精神的义务宣传者、践行者。近年来杨昌洪荣登中国好人榜,被评为省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,他的家庭也被评为省文明家庭,他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,在山间开出了精神文明的鲜艳之花。

杨昌洪办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差生学校。他是贵州省的道德模范,曾被邀请参加2016年哈佛大学“哈佛中国教育论坛”,演讲的题目为《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》,发言稿总共2382个字,里面有许多小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让台下哈佛大学的师生们听哭了。杨昌洪作为我校MBA优秀毕业生之一,既是我们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,也是我们学校的骄傲。